第171章 0168【陈大侠告别文坛】(1 / 1)
第171章 0168【陈大侠告别文坛】
今天在魔都就随便聊聊,去了千岛湖还有一系列活动。
随便聊也要有个主题。
此时的主题为「文坛与市场」,即青年作家已经进入市场,但他们有没有进入文坛呢?
纳多率先说道:「我认为我们还没有进入文坛。我在《萌芽》做过编辑,也出版过网络小说,还发表过一系列中短篇。但我的读者都是年轻人,而且以学生居多。我自认为很有市场,但作协里有几个人知道我的笔名?余桦老师,你知道我的笔名吗?」
余桦说道:「我知道你的真名,还知道你爸是《萌芽》总编。」
「但你不知道我的笔名。对吗?」纳多追问道。
余桦哈哈一笑。
纳多说道:「看吧。这就能证明,我只进入了市场,根本没有进入文坛。」
蔡俊说道:「我也属于梦想进文坛,但不得其门而入,最后不得不转投市场的人。不得不说,市场比文坛好进得多。」
一直在拍照的程村老爷子,放下数位相机说:「你们非要进文坛干嘛?文坛本来就是虚的。你们能出版自己的作品,有自己的忠实读者,关注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做什麽?」
「想证明自己,想获得主流作家的认同。」蒋峰说道。
史玲说道:「小饭和蒋峰,他们两个现在处境最尴尬。他们都是80后作家,但写的却是纯文学作品。他们既缺市场,也没真正进入文坛。」
叶圣陶的孙子叶兆衍笑道:「其实都差不多。这次来参加论坛,到处听见有人喊前辈。但谁是谁的前辈?我们这种四十多岁丶五十多岁的,既要哄着下一代,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价。还要哄着上一代,表示还在关注老作家的作品。你们想让前辈看到自己的作品,前辈也想让你们看到他的作品。」
张玥然道:「我们当然在看前辈的作品,但前辈肯定不看我们的作品。」
「那可不一定,」阁非说道,「前面一代作家,肯定会关注后面一代。比你们年长一些的卫惠,她用身体写作,贾平凹就有偷偷看她的书。」
张欣颖笑着对张玥然说:「贾平凹肯定也偷看过你的作品,只不过他暂时不承认而已。像他们那样的作家,肯定要摆摆架子的。」
阁非道:「好啦,不要讲这个。」
「哈哈哈。」
众人顿时大笑。
陈贵良一直在发简讯,这里太无聊了,只能跟边关月丶陶雪聊天打发时间。
曹文宣忽然说:「陈贵良的《明朝那些事儿》,我就认真阅读了。他出版了三册,我读完了三册,正等着他出第四册。」
听到自己的名字,陈贵良放下手机,发现大家都在看他,于是说道:「我就随便瞎写。」
曹文宣问:「你怎麽不加入京城作协啊?」
「填了申请表,公司搬家时弄丢了。」陈贵良说。
曹文宣道:「那我再让人给你送一张过去。」
听到这句话,在场的很多青年作家,都向陈贵良投去羡慕的眼神。
此时的作协,还不是谁都能入。
陈贵良笑笑没说话。
苏同道:「你也发表一下意见嘛。文坛和市场。」
陈贵良说:「文坛跟乐坛丶影坛这些一样,无非就是一个圈子,因为某些因素而具有权威性。我觉得没必要硬挤进去。文坛里的作家,现在都忙着底层写作。青年作家们,则忙着市场写作。双方毫无共同语言。」
「你还知道底层写作?」铁疑笑道。
陈贵良说:「这是目前文坛最主流的东西。大家应该都知道吧?」
然而,在场的青年作家,至少一半不关注底层写作。
甚至还有人没听说过。
当即就有个别年轻作家,悄悄问身边的朋友:「什麽是底层写作?」
「不知道啊。」朋友摇头。
伤痕文学,早就已经属于过去式。
青春文学,从来没有成为过主流。
底层写作,关注弱势群体,才是现在的主流文学。
它从1994年就开始酝酿,直到去年来个大爆发,传统作家一窝蜂的涌进去。
余桦如此,方方也是如此。
究其原因,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割裂越来越严重,城市底层和农民需要有人为他们发声。
有些作家,越关注底层就对现实越失望,并且形成后半辈子的思维定式。
他们困在里面出不来,渐渐形成写作路径依赖。
等到时代完全改变了,他们还是过去的老一套,找不到悲惨原形就直接瞎编,而不去寻找真正的新一代弱势群体。
这股思潮,从文坛渗透到各个领域。
出发点是为民请命的底层写作潮流,在某些群体的策动下,迅速跟新自由主义苟合!
以至于难辨敌我,分不清是人是鬼。
甚至有的作家成了鬼,它还自我感觉良好,以为自己是一个好人。
阁非问道:「你对底层写作怎麽看?」
「为底层发声当然是好的,」陈贵良说道,「但不管什麽东西成为主流,必然衍变成某些人博取名利的工具。尤其是底层写作,这玩意儿能让作家名利双收。一边大赚稿费,一边为民请命。说实话,某些作品让人读起来恶心。」
「底层写作为什麽读起来恶心?」王檬问道。
陈贵良说:「作家们脱离底层太久了,他们或许曾经是底层,但那是一二十年前的事。他们去城乡结合部转转,去近郊农村走一走,就认为自己熟知底层生活。甚至有人乾脆闭门造车,先射箭再画靶瞎编一通。看似给底层发声,其实笔下都是没有灵魂的工具人。」
「这种文学作品,只能感动文坛和某些读者,真正的底层人民读起来毫无共鸣!」
中老年作家们,听到这话都笑了。
那些笑容,各有意味。
铁疑连忙把话题拉开:「我觉得80后作家还需要阅历积累,你们的作品整体显得幼稚,而且内容有些千篇一律。」
小饭说道:「我认为蒋峰的小说,是同辈人当中最成熟的。其文字的准确性丶章法结构丶写作技巧,以及文学上的野心,甚至不逊于很多着名作家。」
陈贵良既然没玩手机了,现在乾脆畅所欲言:「蒋峰的小说我也看过,他像少年时期的独孤求败。潜力惊人,但太注重招式,什麽时候无招了,才算真正变得牛逼。」
蒋峰的小说,陈贵良上辈子还真看过。
此人后来为了迎合市场,抛弃纯文学写作,抛弃复杂叙事技巧,写出一部自己都看不起的商业小说。
然而,那部商业小说反而是他的巅峰。
听到陈贵良评价自己,蒋峰特别意外:「你觉得不该使用那些写作技巧?」
「你在炫技,真没必要,」陈贵良笑道,「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至少你的逼格,比我要高得多。《明朝那些事儿》写出来,很多人说我是小学生文笔。」
宋静如问道:「你的《瀛海行》文笔很好,为什麽把《明朝那些事儿》写得那麽浅白?」
「为了赚钱啊,」陈贵良说道,「写得浅白一些,让小学生也能看懂。再加上包含历史知识,就能吸引家长掏钱给孩子买。」
「哈哈哈!」
现场一阵哄笑。
小饭好奇道:「你就真的没有文学追求?」
陈贵良说:「我这人特俗,真没什麽文学追求。写《明朝那些事儿》,纯粹是害怕风投机构不来,想用稿费让公司多撑一段时间。」
「我不信,你前几个月骂《狼图腾》够狠的。」小饭说。
陈贵良道:「跟文学无关,看不顺眼就骂几声。你不想骂?」
小饭说道:「那书我都没看过。后来看你们骂得狠,我才跑去新华书店。」
「感觉如何?」陈贵良问。
「第一章我都没看完,看这种书浪费时间。」小饭说道。
就在此时,胡玮时带着两个工作人员,抱着一大摞复印稿件过来分发。
全是在场作家的作品列表,以及代表作里的精彩段落节选。
陈贵良的《明朝那些事儿》,找不到什麽精彩段落,直接复印了开篇第一页。
众人一边看一边聊,各自说出自己喜欢的作家。
全是什麽马尔克斯啊,卡夫卡啊。
只有李海洋弱弱说道:「我喜欢今何在……」
「你呢?陈贵良,你喜欢哪个?」
陈贵良想了想:「鲁迅吧。」
上午的活动转眼结束,等吃过午饭,众人就要前往千岛湖。
陈贵良自然是不去的,他还没走出会场就被《沪青报》记者张新萍堵住。
要做专访。
新概念大赛期间,张新萍的采访对陈贵良很照顾,陈贵良自然也要投桃报李。
他们直接去了酒店的一个小厅。
其他年轻作家,看到《沪青报》专访陈贵良,或多或少眼神里都透着一丝羡慕。
「唉,没法比,我们走吧。」
「人家是大富豪。靠,我怎麽就没想到做校内网呢?」
「你是开公司的料吗?」
「……」
《沪青报》的专访持续半个小时,主要问一些关于学习丶写作和公司的事情,最后再升华到中国青年巴拉巴拉。
谈到刚开公司的时候,张新萍问道:「你当时又要上课,又要写作,还要经营两家公司。怎麽有那麽多时间的?」
「很累,比高三还累,」陈贵良说道,「所以,把《明朝那些事儿》写完以后,我应该不会再写书了。」
「彻底放弃作家身份?」张新萍问。
陈贵良笑道:「我本来也不算作家。」
其实他早就已经决定,这是最后一次参加作家活动,《萌芽》这边的人情算是还清了。
主要太无聊,有那个空闲时间,他还不如跟朋友一起喝茶聊天。
作协他也懒得入,否则肯定要参加一些彩虹屁活动。
月底倒是有个商业活动,陈贵良还要来一次魔都——今年的chinajoy展会。
这个展会的内容还挺多,涵盖游戏丶动漫丶音乐丶软硬体丶电子玩具等等。同时还汇聚中国最早的一批cosplayer。
很多国内大厂的老板,都会亲自到场,估计还能碰到丁三石和雷布斯。
像世嘉丶EA之类的国外大厂,也会派出团队来宣传游戏。
陈贵良将带着一批人宣传《三国杀》丶《开心农场》,目前正在制作各种cosplay道具。
许风吟主动报名,她想扮演甄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