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3章 中药就得中国人赚钱,高价值的一顿(2 / 2)

“王所长这魄力,我记下了。但饭要一口一口吃,合作也得一桩一桩谈……我先跟张同志把黑龙江的事儿敲定,回头咱再细聊辽宁的全蝎和平贝母,如何?”

这话像是给王松泼了瓢温水,既没答应也没拒绝,偏生那“回头细聊”四个字勾得人心里发痒。

王松手还僵在半空,眼睁睁看着方言转身朝张岚点头:“张同志,走吧?”

张岚忍着笑,跟上方言。

路过王松身边时,脆生生道:

“王所长别急,好饭不怕晚嘛。”

两人刚走出食堂,屋里就炸开了锅。

李建国指着王松直乐:

“我说老王同志,你这脸变得比翻书还快!刚才吃饭前还跟护犊子似的,这会儿倒恨不得把老周打包送过来?”

王松悻悻地收回手,在裤子上蹭了蹭汗,梗着脖子嘴硬:

“你懂个啥?这叫审时度势!没听方主任说吗?津村药业一个月赚的比咱三省一年加起来还多,再抱着老一套不放,等着喝西北风?”

正说着呢,方言又从外边走了进来。

刚好听到王松的话。

这下给王松整挺尴尬,不过方言像是没听到似的,说道:

“刚才忘了把东西给李所长了。”

说完他把苏悦给他的流程图递给了李建国。

李建国见方言还记得这事儿,赶紧拱手说道:

“哎呀,都说我来抄嘛,方主任费心了!”

方言摆摆手,混不在意然后就告辞了。

等方言再次离开,赵锡武慢悠悠地开口:

“王所长,你刚才说津村药业一个月赚的比三省一年还多,虽然方言有机会带你们走出一条路,不过我看你还是趁着这段时间,想下具体合作的事儿,想办法把想法落地才行。”

听到赵锡武这话,王松回过神来。

他连忙说道:

“赵院长说的是,光想没用,得拿出真东西来才行!”

说完他赶忙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个本子,然后拿起自己的笔开始列举起来。

……

另外一边,方言和张岚去秘方研究所那边聊合作的事儿。

张岚的想法总结一下,和吉林那边做差异化,发挥他们黑龙江的优势。

具体方案是要方言他们定向采购、派技术员驻教炮制。

方言要求必须经研究所立项、国营药材公司中转,按照吉林那边的模式做就行了。

双方本来就是想着双赢的,所以也并没有向对外那般锱铢必较。

当然了,主要是方言在这块儿放的比较松,毕竟是张岚来求他,方言也没宰她。

很快他们初步的意向就谈好了,然后张岚对着方言说道:

“那按照规矩,我们是不是也该出是三个研究员?”

方言笑了笑说道:

“这个看你们自己,我不强求。”

张岚想了下说道:

“这样吧,为了表示诚意,我们派四个人过来!保证都是中药类的好手。”

“我马上去发电报给研究所。”

方言说道:

“四个会不会太多了?到时候你们研究所可别停转了。”

说完他顿了顿,讲道:

“这样吧,还是三个!”

方言算了下,其他两个人再各自叫三个,那就加起来就是十个人了,东三省直接占了十个人,三分之一的人都占了?到时候其他地方的人就要不了几个了,九个已经够多了,方言甚至还得给上头打个招呼才行。

准确的来说,方言只给他们准备了六个席位。

只不过出了广州,其他地方带人都不怎么积极,方言才想着多点也无妨,反正可能其他地方都要出幺蛾子。

张岚没想到方言居然还为自己考虑,刚才她说四个的时候,已经是咬牙了,准备就被方言敲竹杠,结果没想到方言说了只要三个。

这意思让她有些意外了。

接下来就是拟定合作的书面材料,到时候就像是吉林那边一样,需要和赵锡武个字才算是生效。

方言看着张岚一样一样的写好过后,一笔一划地在合作意向书的末尾签下自己名字。

方言看了后,对着张岚说道:

“那您这会儿去发电报,我们这边有设备,我就拿着这份意向书去找领导过目。”

张岚点了点头,然后方言让苏悦带她去给黑龙江那边发电报过去,他就去找赵锡武去了。

离开的时候,方言还把事情给曾路泉说了一下。

这可给曾路泉乐坏了,一顿饭功夫就谈这么大个道地产区供应商来,不光是给药材直供,还能提供对应的药材专家?

好家伙,谈判天才!

让曾路泉不要这么崇拜自己,方言就离开了。

等到了赵锡武的办公室里,这边王松已经在等着了。

方言没有理他,反倒是把手里的东西拿给了赵锡武过目,顺便还特别说了一些上面的内容。

听到张岚他们乐意提供的一些政策和药材上的便利,王松一时间有些挠头,他来之前也没想过这事儿,这么大的决策张岚肯定是和研究所的还有当地管药材的领导谈了的,现在他就没办法做到张岚这个样子。

于是王松偷偷的把写好的东西往身后藏了藏。

这边方言看到他的小动作,也没戳破,和院长汇报完了之后,方言才对着王松问道:

“王所长您刚才吃完饭说的话,现在考虑的怎么样了?”

“方主任……”王松咽了口唾沫,把笔记本往前推了推,声音透着点底气不足,“我这方案,可能还得再改改。”

方言接过后,扫了眼笔记本上的内容,基本都是一些比较一般的条件,他笑了笑没说话。

赵锡武却捻着胡须开口了:“王所长,黑龙江那边承诺,雪蛤油采收期由林场统一管控,参农按标准交货能多拿两成补贴,这可不是简单的药材供应,是把整个产业链的规矩立起来了。”

“你这个想半天就想了这些,你要不还是发个电报回去,或者和你们卫生局的同志聊一聊?”

王松尴尬的点点头说道:

“有些事儿我确实做不了住,本来想先把这个签了后面慢慢改的。”

“都是自己人嘛……”

赵锡武放下手里的搪瓷杯,杯底与桌面碰撞发出轻响:

“王所长,自己人更得拿出实在章程。你以为张岚拍板给两成补贴是拍脑袋?那是人家来之前就想好的,你瞧瞧人家这些,订单、深加工的利润、还有参农的收入账一笔笔算清楚了人家是带着政策来谈合作的。”

王松喉结动了动:“那……我现在就给沈阳打电话?”

“不急。”方言突然开口,把笔记本推回给他:

“你这方案里写‘全蝎按六龄标准筛选’,可没说怎么筛。是看尾节数还是体重?去年出口日本时,人家就是拿‘未明确标准’压的价,咱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栽跟头。”

他翻开黑龙江的合作意向书,指着其中一页:

“张同志把雪蛤油的泡发率、水分含量都标得清清楚楚,甚至附上了老药工的鉴别口诀,这才是能落地的标准。你让人把手稿里的全蝎炮制法子摘出来,哪一步去泥沙、哪一步脱水,都写成规范,这比空口说‘保证质量’管用。”

王松说道:

“对六龄蝎的尾刺弧度有讲究,我这就加上去!”

赵锡武笑道:“政策可以慢慢谈,但专业上的东西不能含糊。你们沈阳药研所的药典标准,不就是靠一代代人攒数据攒出来的?把这股子较真劲儿用到合作上,比啥都强。”

王松“啪”地合上笔记本:“好,我这就回招待所打电话!让所里把标准弄一下,再让药材局的同志带上账本过来,补贴多少、怎么筛蝎、检测标准,咱一条条捋清楚,在大会前就给你们这里新方案!”

说罢,他起身抓着笔记本就往外走,风风火火的。

赵锡武看着他的背影,对程老笑道:“这火烧得差不多了。”

程老捻着胡须:“还是方言这法子管用,不催不逼,只点要害。这个人性子,就得用实打实的道理撬动。”

方言说道:“等东三省的合作都理顺了,咱就办个‘道地药材标准展’,把人参、全蝎、雪蛤油的种植、炮制、检测全亮出来,让津村药业想模糊都模糊不了。”

吉林的参茸、黑龙江的雪蛤油,还有王松未来得及完善的辽宁方案,像是三块拼图,就是方言能够拼凑出来的中医药材大后方,改开前的几个月,方言也算是办下一件大事儿了。

ps:更完这章晚点还有加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