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1 / 1)
个人的命运,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黄部长有点郁闷:“连续查访的几个厂都有这种问题,是不是提醒他们把出厂价涨一涨?”
邹临天摇了摇头:“这是厂长的事,有聪明的厂长就会想到这点,傻的股东代表会看出来了也会提醒他,更有的恐怕会装傻,故意定一个低价,然后里应外合,倒卖产品赚钱,看谁倒霉被股东代表大会掀翻了。”
黄部长呲着牙说道:“这最后一种不就是贪污了吗?按这个逻辑还没办法治他。”
邹临天点了点头:“如果股东都是些麻木不仁,有得吃就行的家伙,确实会让这些人逍遥快活,但这不是国家的责任,让老百姓自己涨记国家给了他们权力,还保障了这种权力,他们自己不用怪不得国家。”
从重庆往下游巡视,一路上工厂看了不少,问题有一些,但都不严重。
黄部长担心的贪污腐败也没有多少,毕竟每个工厂都是周围一圈老百姓凑钱盖起来的,里面的领导是什么情况大家都清楚,你要是突然变身暴发户,家里的老婆孩子突然戴上以前大家没见过的耳环首饰,恐怕马上就有人告到了监察局。
对于邹临天问到的分红问题,大家都比较乐观;反正都是用的家里的闲钱,先不急着分红,赚几年钱,至少把铁皮厂房换掉再说。
还有的群众在向邹临天打听,工业发展局什么时候完全放开全员持股企业的设备购买权限,今年粮食丰收了,大家又有了一点闲钱。
邹临天只能摇头,卖点设备容易,国家为了你们这些企业顺利开张,费了多大的劲整治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
就现在好多地方还是靠着储能电池在应急,抽水蓄能电站还在施工呢。
现在邮政部就是一个大号的物流公司,送信的时候少,八成业务来自于工厂的原料,机器,配件,产品输送,还不敢收高价,生怕把中国刚起步的工业憋死了。
面对这一片欢欣鼓舞的场面,黄部长却显得忧心忡忡:“小邹同志,这一路你发现什么不对没有?”
邹临天疑惑道:“什么不对劲?”
黄部长叹了口气;“像什么碾米磨面烧砖这种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厂活得很不错,越是有技术含量的厂,日子就越艰难。”
邹临天想了想:“您是说荆州的那个自行车厂?”
黄部长点了点头:“对,不愧是鱼米之乡,整个地区居然凑出来三千多万。”
邹临天笑了笑:“这地方的百姓从三国时期开始就没饿过什么肚子,虽然跟苏州那种靠着丝稠纺织作坊,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地方不能比,但在内陆却是独一份了。
这个自行车厂的投资规模在全国全民企业中排第三。”
黄部长显然没有邹临天这么乐观:“但我去他们原料仓库,成品仓库都看了。
原料一次才买三天的,成品仓库堆满了质量不过关退回来维修的自行车,虽然账目还是平的,但我担心他们资金链条断掉啊。”
邹临天点了点头:“虽然他们的会计算不上专业人才,但绝对是个理财高手,不是他腾挪得好,这厂早崩不住了。”
黄部长很不理解:“这么大投资,生产的还是自行车这种供不应求的东西,怎么会搞成这样?”
邹临天满脸无所谓:“当地领导贪大求全,蛮干快上呗。
黄部长一愣:“谁告诉你的?”
邹临天笑笑:“工业系统对我没有秘密,除非是那种家庭作坊。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