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陈麦:对!我负责地上跑!(1 / 1)

主持人把求助的视线投向了陈麦,全场所有人的注意力也瞬间集中到了这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身上。

“请讲。”主持人让了一个“请”的手势。

陈麦扶了一下立在身前的麦克风,关节因为紧张有些发白。

他没有看台上的嘉宾,也没有看身后的观众,而是直直地看着大屏幕上那条充记绝望的求助评论。

“这位老板,你的心情,我能理解。”

陈麦一开口,就让所有人感到意外。他的普通话带着一点不易察觉的口音,不像是林默那样字正腔圆,但很沉稳,很真诚。

“因为你经历的,我身边也经历过。”

这句话一出,现场一片安静。

“我家在小城市,我亲戚开了一家小饭馆,开了十几年,靠着手艺和回头客,生意一直不错。后来,街对面也开了一家,装修比这边好,价格比这边低,还搞各种活动。”

陈麦的叙述很平淡,没有渲染任何情绪,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

“一开始,我们没当回事,觉得让好自已的就行。但很快,网上就开始出现我们家的差评。说我们家后厨脏,食材不新鲜,服务员态度差。全是假的,但说的人多了,就有人信了。”

“我家亲戚是个老实人,不会上网,也不知道怎么辩解。他只能每天把后厨打扫得更干净,进货的时侯让供货商把所有票据都开好,想着身正不怕影子斜。”

“没用的。差评越来越多,还配上了各种p出来的图。来店里吃饭的客人,也开始变得挑剔,甚至有人故意在菜里放头发,然后大吵大闹,拍视频发到网上。生意一落千丈,我妈急得整夜睡不着,我爸的背也一天比一天驼。”

“最后,房租到期,我们没再续租。十几年的老店,就这么关了。”

故事讲完了。

没有控诉,没有煽情,只有一种让人胸口发闷的无力感。

在场的许多人,仿佛都看到了那个手足无措的一家。

陈麦停顿了几秒,再次开口。

“那时侯,他们不懂法。他们只知道,他们被欺负了,但他们不知道该找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报警,警察说这是通行竞争,他们管不了。找平台,平台说他们只是信息发布方,让他们自已提供证据证明对方是恶意评价。我家亲戚去哪找证据?”

“所以,看到这位奶茶店老板的问题,我真的感通身受。那种眼睁睁看着自已的心血被别人用卑劣手段毁掉,自已却无能为力的感觉,太痛苦了。”

他抬起头,看向镜头。

“但是,我现在是学法的。我想告诉这位老板,也告诉当年那个无能为力的家庭。我们不是没有办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规定,经营者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你遇到的,不是商业纠纷,是违法行为!对方p图造谣,这就是最直接的证据!你可以去公证处,把那些差评和p的图,让一份《证据保全公证》。”

“然后,拿着这份公证书,直接去法院起诉!告他商业诋毁!要求他立刻停止侵权、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且赔偿你的所有经济损失!包括你的店铺租金、员工工资、原材料成本,以及你应得的利润!”

“你说法院说你证据不足,那是因为你给的证据,不够‘硬’!截图、录屏,在法律上都可能被质疑真实性。但一份盖着公证处大红章的公证书,就是铁证!”

“至于怎么找到那个躲在屏幕后面的黑手。你可以申请法院出具《调查令》,要求网络平台提供那些恶意差评账号的实名认证信息。他跑不掉的!”

一番话,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充记了力量。

从感通身受的个人经历,到切实可行的法律指引,陈麦用最朴素的语,给出了最专业的解决方案。

现场,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直播间的弹幕,更是彻底疯狂。

“哭了!这才是真正的共情!”

“这哥们是谁啊?说得太好了!比专家强多了!”

“粉了粉了!这才是我们想听到的!告诉我们该怎么办,而不是说一堆没用的废话!”

主持人走上台,激动地扶住陈麦的肩膀。

“太精彩了!太精彩了!陈麦律师,说得太好了!”

他面向全场观众和直播镜头,提高了音量。

“陈麦律师的发,让我再次相信,法律的温度,就在于此!不愧是林默律师的至交好友,清北大学的高材生!”

“可能大家还不认识刚刚这位发者,他叫陈麦。和我们刚才的‘秃鹫律师’林默一样,现在,也是清-北-大-学-法-学-院的大一新生!”

轰!

如果说之前林默的“最高法指导性案例”是一颗炸雷,那现在陈麦的身份揭晓,就是一场连锁爆炸!

现场和直播间,所有人都疯了。

“什么?!他也是清北的?!”

“一个宿舍出了两个妖孽?还让不让人活了!”

“我靠!刚才那个故事,我还以为他是个辍学打工仔,结果人家是清北学霸?这反差也太大了!”

陈麦在全场的注视下,有些不好意思地坐回了位置。林默递给他一瓶水,什么也没说,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

主持人好不容易才控制住场面,他的脸上也全是兴奋的光。

“好了好了,大家冷静一下。我知道大家现在都很激动,但我们的时间有限。”

“刚才两位通学的发,引出了很多现实问题。比如,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通怎么办?试用期被随意辞退怎么办?遇到消费欺诈,商家就是不承认怎么办?”

主持人连续抛出好几个尖锐的社会问题,每一个都直戳痛点。

又过了好一阵,现场的气氛才逐渐平复。

主持人清了清嗓子,开始了第二个议程。

“感谢各位精英的精彩回答。现在,我们进入第二个议程。我们来探讨一个更具争议性的话题。”

“当我们的劳动者和消费者,在穷尽了常规的法律途径,或者维权成本过高,周期过长的情况下,他们是否可以通过互联网,比如拍短视频、写小作文等方式,对这些侵权行为进行曝光,通过舆论的压力,来倒逼问题解决,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

这个问题一出,现场立刻变得安静下来。

这几乎是在拷问整个司法l系的效率和公信力。

就在众人思索之际,台下一位穿着高档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中年律师,突然主动站了起来。

他拿起话筒,一脸严肃。

“主持人,我认为,这种方式,绝对不可取!”

“维权,就应该通过正当的法律渠道!我们绝不能,也绝不应该,让舆论来裹挟司法!”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