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招待乡亲(2 / 2)

“啥时候回来的啊?”邻居问。

“昨天晚上回来的。”年轻人操着城里腔。

无论谁问,他都这么答。邻居们不高兴,告诉了他父亲。父亲当晚就把他叫到跟前,怒目而视:“街坊问你啥时候回来的,你怎么答的?”

“昨天晚上啊。”儿子还是一样。

“再说一遍!”

“昨天晚上。”

“啪!啪!”两个耳光重重落下。

“你才出去几天,就把家乡话忘了!以后再敢说侉子话,我就不认你这个儿子!”

“啥时候回来的?!”父亲再问。

儿子这才改口:“夜了嘿呀。”

父亲这才满意。

林承贤一遍遍讲这个故事,讲了多少遍,他自己都记不清了。他的意思很明白: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本;无论多体面,都不能在村里人面前“装大”。

“对村里人要敬重,”父亲常叮嘱林秋水,“有人来找你,是看得起你,你得好好招待。村里人要是瞧不上你,哪怕你当了市长,人家也不会搭理你。”

林秋水从小在村里长大,村里的规矩、说话的方式、待人的分寸,早已如春雨润物,渗进他的骨血。他郑重承诺:“爹,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许多年里,他一直深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视之为做人的根本。可后来,他静下心来再想,忽然觉得这故事漏洞百出,一个年轻人,能在村里对邻居说普通话,可回家面对亲爹,还会用“昨天晚上”?这不合常理啊。父子之间,哪有不讲土话的?

这故事,分明是村里人编出来吓唬孩子的,一则带着乡土气息的“寓言”,一则用以规训后代的“道德训诫”。它背后,有对“进城”的恐惧,有对“变质”的警惕,也有长辈对子女的控制欲,他们希望孩子出息,但不能“出格”;可以体面,但不能“忘本”。

可那些年,林秋水还是信了。他到市里读书、工作,始终坚持用家乡土话说话。他语速快,口音重,外地人听他讲话,常一头雾水。

“小林,你说话能不能慢点?”刚来烟厂时,同事常抱怨,“你说得太快,我们听不懂。”

“我尽量慢点。”林秋水不好意思地笑。

“不是慢的问题,”同事无奈,“是你口音太重,我们听不清。”

他试过改,可一紧张,乡音就冒出来。直到结婚后,在妻子的耐心纠正下,他才勉强学会了一口“林氏普通话”,半生不熟,夹杂乡音,反倒成了他的标志。

“你现在说话,像广东广播员,”妻子笑他,“就是调子怪。”

他也笑:“改不了了,根在这儿。”

他知道,自己终究是那个从月光县走出来的孩子。无论住进几楼的宿舍,无论在烟厂做到什么位置,他心里都清楚:他的根,不在光明大街,不在财务科,不在那间单身宿舍。而在那片金黄的麦田里,在父亲的旱烟袋中,在母亲不敢杀生的温柔里,在乡亲们一声声“夜了嘿呀”的乡音中。

那是他永远无法割舍的来处,也是他一生行走世间,最坚实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