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发行之王(求月票)(2 / 2)

王盛抬起头,看向对方。

很面生,不是厂里的子弟,也不是他认识的任何一位车间职工。

但看气质打扮,像是坐办公室的干部,却又比那种坐办公室喝茶看报的人多了一份沉稳和历练。

“我就是。您是?”

王盛站起身,有些疑惑。

年轻人脸上立刻露出热情而不失分寸的笑容,快步上前,伸出手:“王总您好,冒昧打扰。我是厂发行科的副科长,于咚。刚刚从外地出差回来,听说了您这边的事情,去您家找您,您不在,特地过来拜访。”

于咚?

王盛思索了下。

再看看对方的脸。

确实和博纳影业的创始人,国内民营影业大佬之一,号称“发行之王”的于咚长得很像。

没想到他这个时候还在北影厂工作,担任要职,而且这么年轻。

发行科,在90年代中期的国营电影制片厂里,绝对是一个极其特殊且重要的部门。

在计划经济时代,电影是统购统销体制,制片厂只管生产,发行放映由中影公司一手包办。

但随着电影体制改革推进,制片厂开始被推向市场,需要自负盈亏,发行能力就成了决定生死的关键。

谁能把厂里生产的电影卖出去,谁能把拷贝换成钱,谁就是厂里的财神爷。

而发行科的人,就是常年在外跑院线、跑省市电影公司、磨嘴皮子、谈分成、追账款的“救火队员”和“拓荒牛”。

他们见识广、人脉杂、胆子大、脑子活,是厂里最早一批真正接触市场、理解市场的人。

也是这个时期,北影厂少数还能保持较高奖金和额外收入的部门。

于咚作为全厂最年轻的副科长,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

“于科长,您好您好,真是久仰大名。”

王盛热情地与于咚握了握手,语气敬重道:“快请坐,我们这儿条件简陋,您别见怪。”

“王总太客气了,叫我于咚就行。”于咚笑着坐下,目光快速而自然地扫过这间简陋却气氛火热的办公室:“我这才真是久仰您的大名。一回厂,就听说了您搞出的‘大新闻’。集资两百万,承包紫房子业务,真是大手笔!真是让人佩服!”

他的恭维恰到好处,不让人感到虚伪。

“于科……,于哥,您过奖了,都是被逼无奈,小打小闹,混口饭吃。”王盛谦虚道,心里却在快速盘算于咚的来意。

于咚笑了笑,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低了一些,更显推心置腹:“王总,明人不说暗话。我这次来,一是确实想来认识一下您这位风云人物;二来,也是看到了您这个项目的巨大潜力。”

他语气顿了顿,目光明亮地看着王盛:“婚庆市场,尤其是您瞄准的这种专业化、高附加值的影像服务,前景绝对广阔。您这步棋,走得又准又狠。紫房子的渠道只是开始,一旦模式跑通,凭借北影厂的技术底蕴和您的运作能力,复制到全国,不是难事。”

王盛不动声色:“于哥,您是高看我了,眼下还只是纸上谈兵,困难一大堆。”

“困难什么时候都有,但机会不等人。”于咚语气肯定,随即话锋一转:“王总,我直说了吧。我想投一点钱,加入您这个项目,不知道还来不来得及?”

王盛心道果然,面上露出恰到好处的为难:“于哥,您也看到了,刚刚募资完,份额基本上都被厂里的老少爷们定完了……”

“我明白。”于咚表示理解,随即从随身带的公文包里取出一个鼓鼓囊囊的牛皮纸信封,轻轻放在桌上,语气诚恳:“这里是十万现金。我知道规矩,2000元一份。我不多要,就按这个价,您看,能不能匀给我50份分红权?”

十万现金!

王盛眼皮跳了一下。

“于哥,您这……”王盛看着那信封,没有立刻去碰,沉吟道:“份额确实非常紧张了……”

“王总。”于咚打断他,笑容依旧,但眼神里多了一丝精明和自信:“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我虽然是管理岗,但也是北影厂的正式职工,符合认购条件。至于份额……我相信总会有一些家庭临时改变主意,或者认购能力有限。”

他顿了顿,抛出了真正的筹码:“而且,我觉得我的投资,带来的可能不仅仅是这十万块钱。发行科常年在外跑,别的不说,全国各地院线、省市文化宣传系统的人脉总是有一些的。将来您的‘婚庆电影’模式如果想走出京城,拓展到其他大城市,或许……我能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便利呢?这可比单纯的钱,有价值多了,您说是不是?”

此时电影市场虽不景气,但发行环节却掌握着影片能否上映、在哪些影院上映、排片多少的生杀大权。

发行科的人,需要频繁与各地电影公司、影院经理、管理放映单位的文化口、宣传口工作人员打交道。

人情、回扣、渠道费……各种灰色收入层出不穷。

于咚作为副科长,年轻有为,头脑灵活,在这个位置上自然积累了深厚的人脉,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来能创建博纳,在迎娶金陵电影公司老总女儿后,借妻子家关系,迅速坐到中国电影行业牌桌上的重要原因。

王盛看着于咚那双充满自信和洞察力的眼睛,忽然笑了。

他伸出手,不是去拿那信封,而是再次握住了于咚的手。

“于哥,您这话说到我心坎里了。盛影传媒要发展,离不开您这样有远见、有资源的同仁支持。50份分红权,我做主,给您留了,明天我就让陈玉把您的名字加上去!”

于咚脸上的笑容瞬间绽放,用力回握:“痛快,王总,和您合作,一定前途无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