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陈家嫁女(1 / 2)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傍晚。

王盛和陈老板没再去练歌,因为陈老板邀请的贵宾到了,要为其接风洗尘。

这位贵宾也不是别人,正是韩三坪。

在京城,韩三坪这个级别的干部或许算不了什么,但来到地方,那含金量嗖嗖嗖往上涨。

……

以经营正宗传统瓯菜闻名的鹿城酒家门前的霓虹早早亮起,映着渐暗的天色,勾勒出典型的九十年代酒楼风貌。

门口车来人往,多是桑塔纳、捷达,偶尔驶过一辆虎头奔,引得不少人注目。

王盛、陈老板,还有一位穿着夹克、气质沉稳的中年男子——在鹿城宣传口工作的张峰,正站在酒楼门口闲聊。

张峰是韩三坪的战友,转业后分配到了鹿城宣传口,如今已是副处级干部,人脉通达。

正是他牵线,才让韩三坪和陈老板这两位看似不搭界的人有了交集。

“老韩的火车应该是快到了。”张峰看了看手表,语气笃熟:“他一向守时。”

陈老板红光满面,用力拍了拍王盛的肩膀:“王老弟,等会儿韩厂长来了,可得好好喝一杯!你可是给我老陈挣了大面子了!”

张峰多多少少也听说了这俩人干的事,倒也没介意什么,或者说,在这个泥沙俱下的年代,再荒唐的事都不是事。

这时,一辆挂着本地牌照的黑色桑塔纳2000驶到酒楼门口停下。

车门打开,风尘仆仆的韩三坪走了下来。

他依旧穿着那件灰色的夹克,脸上带着长途旅行后的疲惫,但眼神明亮如常。

随行助理也跟着走下了车。

“老韩!”

张峰率先迎上去,笑着握手。

“老张,麻烦你了。”韩三坪用力回握,又看向陈老板:“陈老板,恭喜恭喜!”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王盛身上,上下打量了一下,眼神里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情绪——惊讶、疑惑,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魔幻感。

他是收到陈老板热情洋溢、几乎把王盛夸上天的邀请电话,才决定赶来参加婚礼的。

电话里,陈老板一口一个“王老弟”,语气亲热得不得了,还说什么“王老弟才华横溢,给我写了首绝妙好歌”,听得韩三坪云里雾里。

他知道王盛这小子能折腾,有本事,但这才几天功夫?就跟身家几千万、在商海沉浮几十年的陈老板称兄道弟了?还写歌?这小子还有这等才华吗?

“厂长。”

王盛打了声招呼道。

“嗯,”韩三坪点点头,压下心中的波澜,面上不动声色:“情况我都听陈老板说了。准备得怎么样?”

“一切顺利,就等明天了。”王盛简练回答。

“好,那就好。”

陈老板热情道:“韩厂长,一路辛苦!包间都定好了,今天咱们必须好好喝几杯,一是给你接风,二是预祝明天顺顺利利!”

一行人说着笑着走进酒楼。

席间,推杯换盏,气氛热烈。陈老板主导话题,大谈王盛的“才华”和“仗义”,张峰在一旁敲边鼓。

韩三坪多数时间听着,偶尔附和几句,目光却不时瞥向安静吃饭、只在被问到时才从容应答的王盛。

一顿接风宴吃下来,陈老板爽快的答应了赞助北影厂一百万的事情。

嗯?

王盛竖起了耳朵。

韩三坪一个眼神瞟过来。

没门!

真是小气~

……

次日。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七日,农历四月十一,宜嫁娶。

天光未亮,鹿城的薄雾还带着瓯江的水汽。

双雁宾馆门口却已是一片忙碌景象。

盛影传媒的团队兵分两路。

一队由吴一一带队,携带一台arri16sr3胶片摄影机和一组专业灯光前往新郎家,准备拍摄接亲前的准备环节。

另一队由经验丰富的厂里老师傅压阵,携带另一台arri16sr3胶片摄影机和一组专业灯光,直奔新娘陈小姐家。

由于采用的是成本低廉的乐凯牌16mm胶片,对灯光要求颇高,所以,唯一一位灯光指导,也被调到了新娘这边,务必要把新娘拍的美美的。

王盛也坐镇新娘家这边,负责总调度。

胶片机一拿出来,那沉甸甸的金属质感、精密的机械结构,立刻引来了陈家人和本地婚庆公司人员的一片低声惊呼。

这玩意儿和普通家用摄像机甚至广播级betacamsp比起来,简直就是重武器对阵小手枪,专业感和压迫感瞬间拉满。

“这就是拍电影的家伙啊?”

“听说这机器老贵了,还得用胶片……”

“电影厂来的,就是不一样!”

“……”

王盛镇定自若地指挥着布光、测光、安排动线。

厂里的摄影指导在一旁紧盯,确保万无一失。

气氛紧张而有序。

随着吉时临近,新郎家的接亲队伍热热闹闹地来到了新娘家楼下。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气氛瞬间被点燃。

接亲的真正“考验”从楼下就开始了。

新娘家的亲友团早已守候在此,开始了接亲特有的“拦门”仪式。

这不仅仅是堵门要红包,更是充满了欢声笑语的智力与体力挑战。

不过有些闺蜜堵门的,难说。

“新郎官,想接走新娘子,先对上一首‘洞头渔歌’!”

洞头渔歌也叫渔歌对唱,是鹿城下辖县的传统民歌,与闽南文化密切相关。

历史上,大量的泉城移民迁居洞头,将闽南语民谣带入当地,形成了独特的渔歌文化。

陈老板就是闽南移民的后代,属于天生不会唱歌,就会被同乡嘲笑的那种。

“什么?不会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