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防身利器(1 / 2)

('列车上的盒饭几乎全国一模一样。

革m盒饭,杂粮饭配腌萝卜,三毛到五毛不等外加二两粮票。

宝根十人都避开了列车员的眼睛——虽然有些饿,但用全国粮票去买这个,太划不来了。

火车在下午两点多驶入了武威站。

在这里下的旅客比上车的人更多,车厢显得更加空阔。

宝根几人一商量,留下四个女同志守着座位和行李,其他男同志都跟着宝根下车去搞吃的。

过了兰州,所有西行去插队的知青待遇也上了一个档次。

知青们可以去火车站职工食堂买饭。

六个男同志都默默给当地gw点了个赞。

宝根离开京城之前多弄的介绍信终于有了实在的好处——在看过介绍信后,食堂管事的大方的送了他十张内部汤票。

武威站职工食堂提供的是三套车。

也就是一碗清汤寡水的行面(卤面)、两片薄如纸片的腊肉和一杯茯茶。

行面和腊肉加起来要二毛五分外加二两粮票,带着一点土腥味的茯茶免费。

最让人惊喜的是那十张汤票,换来了十碗内部干部才有的待遇——米汤油馓子。

陈年小米放点玉米面熬煮,加入菜籽油炸的粗粮馓子,加点盐巴和一滴胡麻油,吃到嘴里又脆又香。

自打离开京城之后食欲一直不怎么好的宫爱珍极喜欢这个米汤油馓子的味道。

这是她第一次把铝制饭盒里的食物吃完。

刘思敏再次无声的抱住她,似乎怕她下一秒就没了似的。

十个人里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其中最让人发愁的就是宫爱珍家里。

曲艺世家,保不齐第二天就会被人......。

车厢里人少,气温自然也低。

列车员路过的时候总会提醒大家尽量坐一处,别散开了坐——一来是这样热乎些,二来是怕有人被冻僵了能被尽早发现。

宝根前后车厢的旅客都被列车员迁移了过来。

车厢里的温度终于有了上升的迹象。

列车员的小炉子对所有旅客开放使用,列车员每半小时会拎着开水壶经过一趟,提醒大家免费加水。

挤在一起,多喝热水,空调?那是什么鬼?

其实列车员也会发火的,尤其是每次回来发现车厢门被旅客们关上。

要保持通风。

火车过乌鞘岭时,能看到窗外连绵不绝的祁连雪山。

沿途路边还立着不少“人进沙退”的牌子和标语,甚至他们还看到了当地知青在劳作。

西出兰洲之后,张掖可以说是这条铁路线上的一个大客站。

火车是下午六点多到站的,站台上人不少,很快把整列火车填充到了之前出发时的水准。

“我听我爸说过这里,”梅志强看着窗外的人流侃侃而谈,“这里有大军马场,是知青分配的大户。”

“这里可是西北少数有好良田的地带,但凡有饥荒,不少人都会逃荒到这里来。”

几个人正聊着,下车负责去弄晚饭的唐向阳和关泰山提着东西大声喊着“借光”挤上了火车。

“你要的什么炒拨拉根本没的卖,”关老二先吐槽了宝根一句,把第一个饭盒递给了宫爱珍,“我们两个好不容易才抢到的搓鱼子,有点酸,爱珍应该爱吃,开胃!”

炒拨拉是一种羊杂烙饼。

宝根上一世去西北旅游的时候在一家小餐馆吃过一回,觉得很对自己的胃口。

可惜1968年的物资供应依旧有限,车站食堂里几乎看不到这个卖。

搓鱼子其实当地出名的小吃,粗粮加点玉米面,揉成小泥鳅或者又短又胖的面条段,口感介于面与疙瘩之间。

里头加点辣子和醋,很适合长途坐车的人吃。

关老二虽然喜欢吐槽宝根,但给宝根打的搓鱼子里头加的辣子最多,知道他的口味偏湘南。

吃得宝根额头冒出一层细汗,舒坦!

火车晚上要裹着被子睡,严禁把车厢两头的门都关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