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雪落银杏巷(1 / 2)
('公交站台的暖黄色灯光裹着晚风,把一行人的影子拉得很长。陈老板刚把杂货店的卷帘门拉到一半,听见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声音,连忙又把卷帘门推上去,手里还攥着给雪团留的小鱼干。
“顺利就好,顺利就好!”他搓着手往巷口走,眼睛笑成了一条缝,“我下午看店的时候,还有老主顾问起你的画展呢,说等周末一定带着孙辈去美术馆。”
张婶走在最前面,手里还提着给林夕装粥的保温桶,闻言拍了拍陈老板的胳膊:“你是没看见,今天小夕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得可好了!记者们都围着她,还有观众跟我们打听银杏巷的民宿,说想住下来体验几天。”
李爷爷把装着书法卷轴的布包抱在怀里,脚步比平时快了些:“我今天在美术馆还遇到个老伙计,以前在京剧团拉胡琴的,说等过几天来巷里,跟我一起在老槐树下搭个台子,给街坊们唱两段。”
孩子们围着林夕,七嘴八舌地说着展区里的趣事。最小的豆豆举着手里的银杏叶书签,踮着脚凑到林夕面前:“林姐姐,今天有个阿姨问我书签是在哪儿买的,我说这是我们自己做的,她还夸我手巧呢!”
林夕蹲下身,摸了摸豆豆的头,把背包里的南瓜饼拿出来分给孩子们:“大家今天都累了,先吃点南瓜饼垫垫肚子。陈叔烤的南瓜饼,可是巷里最好吃的。”
孩子们欢呼着接过南瓜饼,坐在巷口的石墩上吃了起来。雪团从猫包里探出头,鼻子动了动,陈老板见状,连忙把手里的小鱼干递过去:“雪团,给你的,今天表现不错,没在美术馆捣乱。”
雪团叼着小鱼干,跳到石墩上,小口小口地吃了起来。暖黄的路灯照在它身上,毛茸茸的尾巴时不时晃一下,引得孩子们纷纷凑过去看。
林夕站起身,看着巷里的景象,心里满是暖意。巷口的红灯笼亮着,张婶家的烟囱还冒着淡淡的炊烟,陈老板的杂货店门口摆着刚进的水果,李爷爷家的窗台上,画眉鸟的笼子挂在那里,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鸣叫。这就是她熟悉的银杏巷,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也是她所有创作的灵感来源。
“时间不早了,大家都早点回去休息吧。”晨光走过来,把林夕的外套拉了拉,“明天还要忙画展的事。”
张婶点点头,对林夕说:“小夕,明天早上我还是五点煮粥,你记得来吃。还有你的外套,我明天再给你熨一下,保证平平整整的。”
“谢谢您张婶,不用麻烦了,外套已经很平整了。”林夕笑着说,“您也早点回去休息,今天跟着跑了一天,肯定累了。”
李爷爷也说:“小夕,明天要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就跟我说。我虽然年纪大了,但帮着看个东西、递个东西还是没问题的。”
“好,谢谢您李爷爷。”林夕点点头,看着大家陆续回家,才和晨光带着雪团往画室走。
画室的灯还亮着,是早上离开时特意留的。推开门,一股熟悉的颜料味扑面而来,墙上挂着她平时写生的草稿,画架上还放着没完成的素描,是银杏巷的老槐树。
晨光把背包放在桌上,给雪团倒了点猫粮:“你先坐会儿,我去给你倒杯热水。”
林夕走到画架前,看着草稿上的老槐树,想起今天在展区看到的《银杏巷盛夏》,画里的老槐树枝叶浓密,陈老板的杂货店门口摆着冰镇的酸梅汤桶,几个孩子趴在桶边眼巴巴等着。那幅画是她去年夏天画的,当时天气很热,她在老槐树下写生,陈老板还特意给她送了杯酸梅汤,孩子们围着她,看她画画,叽叽喳喳的,特别热闹。
“在想什么呢?”晨光端着热水走过来,递给林夕。
林夕接过热水,喝了一口,暖意从喉咙蔓延到胃里:“在想去年夏天画《银杏巷盛夏》的时候,那时候天气特别热,陈叔给我送酸梅汤,孩子们围着我看画画,特别开心。”
晨光从身后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肩上:“我记得,那时候我还跟你说,别中暑了,早点回家。结果你非要把画完成,最后还是我把你拉回去的。”
林夕笑了笑,转过身,看着晨光:“如果不是你,我可能真的会中暑。谢谢你,一直陪着我。”
“傻丫头,跟我说什么谢谢。”晨光摸了摸她的头,“你的梦想,就是我的梦想。能看着你把银杏巷的故事画出来,让更多人知道,我也很开心。”
雪团吃完猫粮,跳到沙发上,蜷缩成一团,很快就睡着了。林夕和晨光坐在沙发上,看着窗外的夜景,巷里的红灯笼还亮着,偶尔有晚归的邻居走过,脚步声很轻,生怕打扰到别人。
“对了,明天媒体会不会很多啊?”林夕忽然问,有点担心。
晨光握住她的手,轻声说:“别担心,有我在呢。而且王涛已经把流程都安排好了,不会出什么问题的。你只要跟大家分享你创作的想法,分享银杏巷的故事就好。”
林夕点点头,靠在晨光的怀里:“嗯,我知道了。有你在,我就不紧张了。”
第二天一早,林夕被窗外的鸟鸣声吵醒。她睁开眼,看到晨光已经起床了,正在给雪团梳毛。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进来,落在晨光身上,画面温暖得像一幅画。
“醒了?”晨光抬头,笑着说,“张婶刚才打电话来,说粥已经煮好了,让我们过去吃。”
林夕连忙起床,穿上张婶给她缝的银杏叶外套,对着镜子照了照。浅棕色的外套很合身,领口的银杏叶刺绣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显得格外精致。雪团蹲在镜子旁,仰头看着她,像是在夸赞她好看。
“走吧,去张婶家吃粥。”林夕笑着说,晨光拿起她的背包和雪团的猫包,跟在她身后。
张婶家的粥已经盛好了,放在桌上冒着热气。粥里放了红枣和桂圆,香甜软糯,一口下去,暖意从胃里蔓延到四肢。张婶还炒了几个小菜,有凉拌黄瓜、炒青菜,还有林夕爱吃的酱萝卜。
“多吃点,今天要跟很多人说话,消耗大。”张婶不停地给林夕夹菜,林夕的碗很快就堆成了小山。
“张婶,您也吃啊。”林夕连忙说,张婶笑着点头:“我吃着呢,你不用管我。”
吃完粥,李爷爷也来了,手里拿着一个卷轴,还有一个装着菊花茶的保温杯。“小夕,这是我给你写的字,你看看喜欢吗?”李爷爷打开卷轴,上面写着“巷暖情深”四个大字,笔锋苍劲有力,旁边还有一行小字:“赠林夕小姐,贺画展之喜”。
“太好看了,李爷爷,谢谢您。”林夕惊喜地说,李爷爷把卷轴递给她:“喜欢就好,我已经装裱好了,以后可以挂在你的画室里。”
陈老板也推着自行车来了,车筐里放着几个刚烤好的南瓜饼:“小夕,给你带的南瓜饼,路上饿了可以吃。”他顿了顿,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今天要看着杂货店,不能去看你的画展,等周末一定带着家人去美术馆。”
“没关系陈叔,您能支持我,我就很开心了。”林夕接过南瓜饼,心里满是感动。她知道陈老板的杂货店是巷里人的便民点,每天都要开门到很晚,很少有时间出门。
“那我们先走了,下午给您发照片。”林夕说,陈老板点点头:“好,路上小心。”
林夕和晨光带着雪团,还有张婶、李爷爷,一起往公交站走去。巷里的孩子们也来了,手里拿着自己做的银杏叶书签,叽叽喳喳地跟在他们身后:“林姐姐,我们也要去美术馆,给你加油!”
“好啊,我们一起去。”林夕笑着说,孩子们欢呼着围了过来,把手里的书签递给她:“林姐姐,这是我们给你做的书签,祝你画展顺利!”
林夕接过书签,一片片金黄的银杏叶上,画着可爱的小图案,有小猫咪、小太阳,还有银杏巷的老银杏树。她小心翼翼地把书签放进背包里,像是珍藏着一份份珍贵的礼物。
公交车缓缓驶来,孩子们兴奋地跳上公交车,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叽叽喳喳地讨论着美术馆的样子。张婶和李爷爷坐在前排,李爷爷时不时跟旁边的乘客聊起林夕的画展,语气里满是自豪。
林夕和晨光坐在后排,雪团趴在她的腿上,安静地看着窗外的风景。晨光握住她的手,轻声说:“别紧张,你看,大家都在支持你。”
林夕摇摇头,笑着说:“我不紧张了,能和大家一起去,我觉得很开心。”
公交车行驶了四十多分钟,终于到了美术馆所在的文化广场。广场上已经有不少人在散步,看到他们一行人,尤其是几个拿着银杏叶书签的孩子,都好奇地看了过来。
王涛早已在美术馆门口等候,看到他们,热情地迎上来:“林小姐,张阿姨,李爷爷,孩子们,快里面请!”
走进美术馆,孩子们立刻被大厅里的大型雕塑吸引,忍不住小声惊呼。张婶和李爷爷也好奇地打量着四周,时不时小声讨论着墙上的画作。林夕看着他们的模样,忽然觉得,带他们来美术馆,不仅是让他们看自己的画,更是让他们感受不一样的文化氛围,这或许也是一种收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