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7章 三人(1 / 1)

第1457章三人「吁一一」马车停在了端门前,太常卿崔遇走了下来,后面几辆车中,还跟着太常寺的一帮人,都是老面孔了。¨h¨u_a,n_xi~an-gj·i+~n+e¨t¨上前交涉一番后,一行人便入了宫,开始操办丧事。其实都是熟手了,整个流程有条不紊,一直持续到八月初,才初告一段落。八月初五,部勋在天渊池畔召见了邵裕。他身边跟着七岁的孙子嘉禾,同时也是辽东国世子。比起虎头这个父亲,嘉禾与祖父邵勋之间就要亲密多了,毕竟见面的次数多。这会看到父亲时,嘉禾竟然下意识低下头,靠近了一点邵勋。「嘉禾还是很聪慧的,今年也开始习练武艺了。」邵勋说道:「武师都说他是好苗子。」说这话时,嘉禾偷偷在看父亲。邵裕挤出点笑容,向他招了招手。嘉禾迟疑片刻,走了过去,被邵裕一把抱在怀中。「听说昨日梁奴去见你了?」邵勋问道,邵裕嗯了一声。问完这一句,邵勋也不知道该问什么了。邵裕抱着儿子,轻声说道:「阿爷,其实六弟一一「其实什么。」邵勋问道。「其实换谁在太子之位上,都不好过。」邵裕说道。话的声音很轻,但却震耳欲聋。邵勋记不太清楚了,不知道这是不是他们父子二人第一次摊开了说这个事情。「便是我在储君之位上—」邵裕抱着儿子,抬头看着西边的天际,说道:「终日埋首于故纸堆中,事事请示东宫二傅,只能干些祭祀、迎宾之类的杂活,这么多年下来,怕是都要被逼疯。届时别说做事了,能不出丑就是好的了,而一出丑,则万劫不复矣。六弟的心性,其实不一般,我不如也。」邵勋看着他,没有说话。小¤说=c?21?更|?新最|?快?′「阿爷你也别多想。」邵裕叹道:「我其实只是想说,事已至此,这个天下交到六弟手上是最合适的。你为我做的事已经很多了,从今往后,我居辽东,为国藩屏。这个天下,乱不了。」有些事情,父亲不说,但有心人都清楚表面上看大家都有机会登大宝,但实际上梁奴是有优先权的。他只要不自乱阵脚,不出大错,能力也不是很差,储君之位就跑不了,这是独属于嫡长子的优势。而他确实没出什么大错,小心翼翼,中规中矩,能力本事和几位兄长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差距,甚至有些方面还胜出一筹。至此,胜负分矣。当然,这也和父亲不许大家互相人身攻击,只许正常竞争有关。如果允许互相攻计,梁奴心性再好,这会也坐不住了。说到底,父亲还是过于「有情」了一些。储位之争,不能互相泼脏水,那烈度就低太多了。这个道理,是「大彻大悟」的长兄说给他听的,他深以为然,同时心情也很复杂,难以简单描述。俱往矣!再想这些也没意思了。往好的方面想,父亲这样做也培养了众人的能力。这个世道,宗室固然是威胁,但没有宗室相助,也是万万不能的。六弟还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什么事都依靠外臣,不用宗室,那比完全信重宗室还危险。这个天下,走一步看一步了。「你能这么想,我很欣慰。」邵勋说道:「阿爷起于乱世,见多了丑恶之事,甚至亲手做下的也不在少数,故惯于把人往最坏的方面想。兴许是我多虑了,以至于此。你能想通,再好不过。想不通,将来也会理解的。辽东诸事安排妥当了么?」「已安排妥帖。」「那就在京中多留一段时日吧,过完年再走。」邵勋说道:「嘉禾一一你也带走吧。」「阿翁!」听到这句话,七岁的小儿不高兴了,急道:「我要留在洛阳,我要留在阿翁身边。「乖,听你阿爷安排。」邵勋走了过去,轻轻抚了抚孙子的小脑袋。「嘉禾,辽东才是你的家啊。!??看书|{a君od更ˉ新§?t最{t全?」邵裕看了看儿子,轻声说道。见两个人都没站在他一边,小家伙呆住了,哭丧着脸,不知道说什么好。邵裕轻轻叹了口气。方才父亲说得没错,他现在就有点理解了。辽东那个地方,豪族众多,民情复杂。若他的世子身边没有兄弟帮衬,可谓势单力孤。可若兄弟起了争竞之心,则又有可能兄弟阅墙。其间的度,可真不好把握啊。不过比起父亲,他似乎又轻松上不少。毕竟辽东只是个藩国,上头还有朝廷,他早早定下世子,便是将来其他儿子有想法,得不到朝廷的承认,也无济于事。同样地,若世子想害兄弟,也要上报宗正寺,没那么容易。当然,真实情况可能比这还复杂,但他终究比父亲轻松许多了,不至于如此绞尽脑汁。「回辽东吧——」邵勋最后捏了捏孙子的脸,道:「要记得阿翁啊。」「去了辽东,还能不能回来?」嘉禾可怜兮兮地说道。邵勋笑了,道:「可以的。若想念阿翁了,回来便是,就是不知道你能不能吃得了路上的苦。」「能。」嘉禾用力地点了点头,说道。「好啊,真好。」邵勋忍不住把孙子又抱了过来,道:「今日是看钓鱼还是猎鹿。」「我要看钓鱼。」「好,依你。就在这天渊池垂钓。」邵裕也找了张马扎坐了下来。父子祖孙三人难得地聚在一起,享受着天伦时光。八月一晃而过,重阳已近在眼前。左髦、索绥二人同登芒山,体味佳节。当然,他俩的心思并没有放在这上面,所谈论的也多是与重阳无关的军政大事。「索公倒是好兴致,没去吊下你亲家?」左髦问道。「去过了。」索绥看着远方的旷野,说道。他有一个庶出的小女儿嫁给了前右金吾卫将军、散骑常侍黄彪之子黄虔。八月之时,黄彪因病去世,他上门吊了。见索绥兴致缺缺,不怎么想废话的模样,左髦便问道:「燕王何在?」「在府中居丧。」索绥奇怪地看了他一眼,回道。「齐王得天子诏,转任平州刺史。明年二月赴任,故今岁腊月会回京,不知」左髦试探道。索绥沉默片刻,道:「还得看燕王殿下的意思。」「此是自然。」左髦笑道。索绥犹豫片刻,问道:「齐王封建之事难道已经定下了?外间没什么风声啊。」「你知我知便行。若胡乱传扬,怕是要被抓进黄沙狱。」左髦开了句玩笑。索绥点了点头,然后又好奇地看了左髦一眼,问道:「你莫不是真要去平壤?」「平壤又不差的。」左髦说道:「乐浪王氏自汉以来便是名门,英才众多,文风鼎盛,正好去结交一番。」索绥无语,不过也没法反驳。乐浪王氏自称先祖是汉时为避诸吕之乱跑过去的王仲,祖籍琅琊。至后汉初年,已然逐渐起势,王阔杀王调,献乐浪,爵封列侯而辞之,汉光武奇而征之。其子王景又是后汉初年著名的治河专家,当过徐州刺史。王景之后,虽再没人当过州刺史一级高官,但太守、县令以及其他朝职却也没断过。真论起来,比前汉年间发配到敦煌的索家差很多吗?别人都可以反驳乐浪王氏的门第,就索绥不能,因为这两家的境况很类似。「乐浪终究差了些,土人比敦煌还多。」索绥叹了声,道。「慢慢来,总有进益的。」左髦说道:「再者,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去了乐浪,焉知我左氏不能如乐浪王氏一般,成为一地郡望么?」「你左家在文业上的名气已经够大了。」索绥摇了摇头,道:「也罢,待齐王回来再说吧。不过也别太张扬,被人看到了,多番非议,总是不美。」「君过虑了,天子巴不得看到齐王、燕王亲近呢。」左髦说道。索绥点了点头,本不想再说了,却补了一句:「你将来别后悔就好。」「绝不后悔。」左髦信誓旦旦道。当然,说这话时心中其实也是有点打鼓的。在幽州时,他奉齐王之命,派了一支商队前往乐浪、带方二郡,名义上是去买皮子、海货,实则兼有打探地方的任务。商队回来后,对乐浪王氏好一番吹嘘,说受到了他们热情的接待。这家人府第有数顷之大,还圈占了不少山林,以土人为部曲庄客,为其打猎、耕作、捕鱼。王氏子弟文风不缀,族中藏书数千卷,有些甚至是汉末以来中原少有的孤本残卷,本身开办了一个私塾,教授本族子弟外,还让土人进来学习,在当地名气很大。王家女子知书达理,堪为良人,便是在中原也不差了。说得很好,但左髦听出了一个致命点:乐浪郡就这么一家上得了台面的士族。但事已至此,还能如何?反正他宁为鸡头,不想当凤尾。乐浪郡难道还能比江南的某些地方差?可不见得。扬江交广四州的不少郡,连一个上台面的士族都没有,连乐浪郡都不如!再者,乐浪王氏从前汉诸吕之乱开始到现在,传了多少年了?中原的战争影响不到他们,就连卫氏朝鲜都大量任用王氏子弟为官。两汉交替,一声令下,以郡降附,强如汉光武也得列侯拉拢他们。便是高句丽一度拿下二郡,也没有让王氏覆灭。一部分族人退入平州,投靠慕容,一部分则留在当地,高句丽权贵甚至还想和他们联姻。比起中原覆灭的大族,不知道强了多少。对,左髦的思路就是这么「奇特」,他觉得边边角角最安全。在当地当了「鸡头」,谁来了都要拉拢,富贵不倒。左、索二人谈完正事后,便默契地转移了话题,聊起了风花雪月,及至天色渐晚,方才尽兴告别。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