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1 / 1)
东大的三一,中联,徐工,雷沃等厂家都快乐疯了,国家把他们的产品一火车一火车的往西北拉,本来因为这几年房地产不景气导致生意不好,已经有点沉闷的工厂突然就活过来了,天天灯火通明,加班加点都忙不过来,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这么大需求。
那些产业链上的配件厂也是痛并快乐着,往常1比1.1,1.2的备件库存,突然就增长到1比1.4,1.5。
邹临天也是无奈,新中国全是新手,机器坏起来自然就快,他不多准备点备件,到时候修都没得修。
邹临天现在头疼死了,新中国到处都是朝他喊着要设备的,他一时半会也变不出来,只能到处撒胡椒面的撒一点。
淮南煤矿安装焦化炉就遇到了这种情况,两台徐工的吊车没有配合好,吊装的时候一起仆了街。
主席到的时候现场还没收拾好,矿长跟主席握手时脸色憋得通红,看他表情差点没哭出来。
他可是太清楚这两台吊车的价值了,小邹顾问给他的清单表上,这两台吊车值白银十几吨了。
主席看向邹临天,邹临天摇了摇头“我已经询问过了,操作都是按规程来的,突然起了一阵横风,驾驶员又是新手,经验不足,只能说是必须要交的学费。万幸没有伤到人。”
主席看不是干部们的问题,也就放了心,还耐心的安慰矿长,让他不要有压力。
至于扑街的吊车和焦化炉,只能让邹临天背回东大送厂大修了。
至于矿长支支吾吾的问能不能再调两辆吊车来继续施工时,邹临天也只能无奈的摊手,这种大型工程设备不是今天下订单明天就有,只能让他先等一等了。
主席感叹一声“一路走过来,出现问题最多的就是工人干部都是新手,虽然他们热情都很高,但不会就是不会,机器设备半点都糊弄不得,随随便便一个事故损失就是几百上千万。”
邹临天点了点头“这是没办法的事,只能减少,不能避免。
先让大家都养成按规章制度执行的习惯,以后这种情况就会少很多。”
主席转过头来“你个小鬼,是不是又话里有话?”
邹临天尴尬一笑“中央书记处更应该注重规则的制定,我这大半年来全国各地到处跑,感觉大家都没个章法,干部文化水平高,觉悟高的还好,文化水平跟不上,或者某些军队出来的干部,更偏于按自己的想法来,有时候甚至是蛮干一气。
更可怕的是有些民政干部还有执法权,这些人瞎来的话危害更大。
另外就是像石沱镇电厂,钢铁厂都快要试运行,这些企业如何管理也是一个问题,到时候总不能直接交给二野去运营。”
主席点了点头“你说的这些,书记处何尝不知道,历史上我们八几年才出台刑法,这些情况书记处都有考虑。
目前急迫的就有宪法,刑法,婚姻法,劳动法,民法,这些书记处已经在筹备制定,虽然有榜样,但现实情况不同,肯定不能照搬。
最重要的其实还是路线怎么走的问题,不同路线,制定法律的就不同,这才是最为难的。
我们现在有些地方连土地改革都还没完成,有些事是真的不好办。”
邹临天犹豫了一下“包产到户还是大公社的选择?”
主席点了点头“这不过是农村最基本的一个问题。就算搞公社,还有一个工分制还是你说的那个股份制的选择。”
邹临天知道这里面涉及到某些斗争,但依然不想放弃“搞试点嘛,全国选几个县,把这几种模式都试一下,看谁增长快,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得多。
不过以农业发展趋势来看,包产到户这种只适合山区贫瘠之地和人多地少的区域,将来的农业在平原地区肯定还是要集约化发展,这种情况更适合公社制,至于是工分制还是股份制就看试点情况了。”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