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十七个纹样(2 / 2)

柳青看着满墙的纹样分析图,忽然泪流满面。

她终于明白爷爷那句“摸清老祖宗的心脉”是什么意思。

这些柳条编织的,不仅是精美纹样,更是一个民族危难时刻的不屈与智慧。

“改稿。”她擦干眼泪,声音坚定,“申遗报告全部重写。这些纹样,必须用它们真正的名字,烽火纹章。”

窗外,雨后初霁的天空挂起一道彩虹,像是为那些无名英雄竖起的丰碑。

整理最后阶段,桌上摊开着厚厚一摞资料,旁边散落着柳青和张磊熬夜整理的照片,李阿婆演示“六角叠丝”、爷爷举行“封刀礼”、工坊集体编织柏悦酒店灯罩的场景。

文字材料部分,技艺简介、传承谱系、代表作品列表等都已初步成型。

张磊揉了揉通红的眼睛,打了个哈欠:“青姐,‘濒危状况’和‘保护计划’这部分还是有点空。光说面临机械化冲击、传承人高龄化感觉不够有力,每个非遗项目都这么写。我们需要更独特、更震撼的故事。”

柳青疲惫地靠在椅背上,目光扫过书架,落在了那本蓝布包裹的《断柳录》上。自从爷爷将它交给她,她更多是将其视为一本应对危机的工具书。

“故事…”她喃喃道,伸手取过《断柳录》,“或许故事都在这里。”

她这一次翻阅,心态已然不同。不再是寻找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是试图感受其中流淌的那条坚韧不屈的脉络。

她一页页地仔细研读,手指轻轻抚过那些或苍劲或娟秀的字迹。张磊也好奇地凑了过来。

“光绪二十八年,津门机制柳筐上市,价廉物不美,本坊改做精细礼器,以不可替代之精工应对可无限复制之劣货…”柳青轻声读着。

“看这里,”张磊指着一处,“民国十七年,河北客商张某某窃万字不到头纹样未遂,乃反诬我坊。先祖不与之争讼,乃将纹样革新,变万字不到头为福字到永远,并于坊间立约:凡我柳姓匠人,必于新纹样中暗藏三处柳芽标记以辨真伪,此记为凭。”

“还有五六年,”柳青又翻一页,“合作社大锅饭导致质量下滑,曾祖力排众议,行记件工分制,以质定分,以分定粮,工匠精神得以存续…”

两人越看越心惊,越看越激动。这哪里只是一本危机应对手册?

这分明是一部跨越百年的民间智慧抗争史,是一部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史!

它记录了清河柳编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外部冲击中,不是通过硬碰硬的毁灭性对抗,而是通过技艺的升华、纹样的创新、组织的优化、规则的建立,不断地进行自我调适和创造性转化,从而顽强地存活至今。

每一代传承人,都在用行动诠释着何为保护,何为传承。

“我明白了…”柳青的声音激动,“《断柳录》的断,不是断绝,是断而续接!是每一次看似要被折断后的再次新生!这就是我们柳编的魂!”

张磊接过册子翻看:“对!就是这个!这就是我们申遗材料里最需要的东西!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册子,这是证明清河柳编技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持续创新性的活态证据链!”他兴奋地打开电脑:“我们需要把《断柳录》的内容提炼出来。”

张磊在键盘上飞速打着字:《断柳录》实物记载了超过百年的传承历史,远超一般口述史。

清晰展示了技艺如何随时代变迁而创新演变。内部的行规、暗记,体现了匠人群体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自觉。

提供了如何应对现代化冲击的历史经验和智慧,这对当今非遗保护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不仅这些它的内容还突出了历代传承人不是被动接受命运,而是主动寻求出路的主体性。

柳青想了想对张磊说,“把它作为核心附件,并专门撰写一个章节,就叫《断柳录》及其所体现的清河柳编技艺保护传承智慧。”

“我们要告诉专家,清河柳编的价值,不仅在于精美的器物,更在于这背后百年未断的传承精神和生存智慧!”

两人兴奋又激动的把这些梳理完,柳青重新把《断柳录》包好。

“爷爷说的对,”她轻声道,“根还活着。这根,就扎在这本册子里,扎在一代代人不肯放弃的坚持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