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道路是曲折的月票追读)(1 / 2)
('一九九六年六月三日,星期一。
京城的清晨带着初夏的躁动,报纸贩子的吆喝声比往日更显急促。
《先富者奢侈消费的有限正义论》、《天价婚礼制造者发声》、《四十万‘婚礼电影’背后的经济逻辑》……类似的标题,经过周末两天的发酵,如同南来的季风,强劲地登陆了京城。
支持者认为王盛的观点务实,点明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
反对者则痛斥此为“歪理邪说”,是为炫富张目,加剧社会不公和焦虑感,罔顾初衷。
更多的则是看热闹不嫌事大,津津乐道于“四十万婚礼”的细节和“北影厂子弟”的传奇色彩。
北影厂,厂长办公室。
韩三坪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前摊开着七八份在京城发行的报纸,眉头拧成了一个深刻的“川”字。
他昨天晚上才从南方风尘仆仆地赶回京城,还没来得及细细了解王盛在鹿城搞出的“大新闻”。
此刻看着这些报道,只觉得太阳穴突突直跳。
这小子……
不是说宣传业务吗?
你管这叫宣传?!
这已远远超出了一个婚庆服务公司老板该有的“本分”,几乎是在以一己之力挑战当下敏感的社会情绪和舆论风向。
“胆子也太肥了……”韩三坪揉着眉心,低声骂了一句,但语气里恼怒之余,却夹杂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惊叹。
他拿起《京城早报》那篇报道,又仔细看了一遍王盛的发言。
逻辑清晰,引据得当,牢牢站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高点上,硬是在一片批判声中撕开了一道口子,让人难以从正面彻底驳倒。
这种敢于发声的魄力,确实只有初出茅庐、不知水深的年轻人敢干,但这敏锐的舆论嗅觉……
难怪陈老板那种老江湖都能被他忽悠得称兄道弟。
放下报纸。
韩三坪也没啥好说的了。
事已至此,懊恼无用。
其实,王盛这一套《先富者有限正义论》,也算是为‘私人订制’业务的推广提前排雷了。
如果等业务推广开,被其他别有用心之人抓着“扩大贫富差距”这一点做文章,很可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
倒不如像王盛这般,直接挑破这层风险,抢占先手,利用舆论,搏一搏上面的关注,震慑宵小之辈。
毕竟是几亿规模的生意,韩三坪可比别人更懂这个坎。
人才啊……
正感慨间,韩三坪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了。
他接起电话,听筒里传来一个沉稳的声音:“三坪同志,您好,我是《中国青年报》采访部的副主任,梁正。”
“哦,梁正同志,您好您好,有什么事吗?”韩三坪立刻客气回应。
“是这样,三坪同志……”梁正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下。
简而言之,上面有单位希望他们报社专访一下王盛。
韩三坪心中瞬间闪过无数念头。
《中国青年报》影响力巨大,尤其在中青年群体中。
他略一沉吟,谨慎答道:“梁主任,感谢贵报的关注。
不过王盛同志太年轻,说话可能比较直接。当然,他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探索厂里改革发展的新路子。
所以,接受专访的事,我需要先征求一下他本人的意见,毕竟他现在是独立公司的负责人。我尽快给您回复,您看可以吗?”
“好,我等你消息。”对方爽快答应。
挂掉电话,韩三坪立刻让秘书去叫王盛。
……
来到韩三坪办公室。
“这是好事啊……”
听说《中国青年报》要来专访,王盛立马便答应了下来,并催促韩三坪尽快回复。
等韩三坪打完电话。
王盛打听道:“厂长,借设备的事,联系的怎么样了。”
韩三坪烟不离手的揉了揉太阳穴道:“我联系了峨影厂,峨影厂那边表示,设备、人手都可以借给我们,费用我们自己承担,但有个条件,他们要抽三成利润,剩下的归我们,我意思,五成归你们盛影传媒,北影厂抽两成,用作设备、人员管理费。
这些人带着设备过来,是要安顿在北影厂的。
我算了算,两个厂的人员、设备全部加起来,足够单日完成至少二十五单16mm级别的‘私人定制’,如果真能接到这么多的话。”
那就是五十台16mm摄影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